| 代码 | 名称 | 当前价 | 涨跌幅 | 最高价 | 最低价 | 成交量(万) |
|---|
从登月探测到商业航天,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止步。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获评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 。而近期,全球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太空计算:从美国Starcloud搭载英伟达H100与Gemini模型的试验星,到欧盟“太空数据中心 ”计划 、阿联酋Madari Space的低轨算力网络。太空,正成为下一场算力竞赛的新前沿。
推动这一浪潮的背后 ,是AI模型规模持续扩大、地面数据中心能耗与带宽瓶颈日益凸显,以及产业对低延迟、高安全算力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将计算任务“上天” ,已成为全球科技力量的选择 。
在这场“上星”热潮中,中国的太空计算布局已率先落地,并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完整链条。然而 ,高昂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也随之而来:太空算力投资巨大,商业前景是否值得押注?当卫星星座不断扩张,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内卷竞争和算力浪费? 商业变现需要多久?这些都是中国太空计算商业化路径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争相“上星”
近期 ,太空计算成为全球科技企业竞逐的新高地 。
11月2日,美国初创公司 StarCloud 发射搭载英伟达H100芯片与谷歌Gemini大模型的试验卫星,计划在太空中构建吉瓦(GW)级分布式数据中心 ,用于在轨AI计算。这一项目获得英伟达初创加速计划支持,被视为“太空版云计算 ”的重要试验。
欧盟则是将太空数据中心纳入“地平线”绿色转型战略,启动了“太空数据中心计划”,目标是在太空中构建低碳算力集群 ,目前已完成可行性论证 。
中东地区的 Madari Space, 也计划在2026年前发射首个轨道数据中心,并在2028年前部署8000个太空节点 ,以满足直接在轨处理原始卫星数据的需求。
与此同时,SpaceX 计划在Starlink V3卫星中增加数据处理模块,以星链网络为基础搭建太空数据中心;谷歌推出“太阳捕手计划 ”(Project Suncatcher) ,计划2027年发射搭载TPU芯片的原型卫星;亚马逊及蓝色起源创始人贝佐斯亦提出建设吉瓦级太空云计算中心的构想。
全球“上星”潮背后,是AI时代对新型算力的迫切需求 。
地面数据中心能耗 、冷却与延迟问题日益突出,太空计算被视为下一代“绿色高密度算力平台”。高空环境低温、无尘且具备长期太阳能供给 ,为零碳计算提供了天然条件;星地一体网络则有望为低空经济、无人系统 、深空探测等领域带来更低时延、更高安全性的计算能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指出,这背后是“天基算力星座 ”的必然趋势——
“巨型星座的组网管理 、星间协同和自主任务调度已进入AI驱动阶段 。星上算力不是可选项,而是基础设施。”王建宇进一步解释 ,天基算力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星间协同与实时控制的刚需,巨型星座需实时避碰、任务规划,依赖地面站已无法满足;二是主权与安全延伸,敏感数据在轨脱密处理 ,规避跨境传输风险;三是灾害监测、军事侦察等场景的分钟级响应,星上AI预处理可压缩90%无效数据;四是遥感数据爆炸与带宽受限,单星日均数据500GB ,仅5%能有效下传。
“把算力送入太空,是让卫星从‘数据采集器’变成‘智能终端’的关键一步。”王建宇表示 。
目前在太空计算上,除了马斯克SpaceX与星链外 ,真正已经进入落地阶段的是中国。
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司早在2024年11月启动“星算计划 ”,并于2025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在轨集群算力达 5POPS,具备支撑AI推理 、遥感计算、低空经济等多领域需求的能力,真正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阶段。
就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奖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 ,赵宏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到,这是国星宇航自研的2800颗计算卫星组网构成,将形成覆盖全球的太空计算与高速互联能力 。首发星座已具备5POPS的全球最强太空算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 ,02组星座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发射,进一步实现多维感知、更高算力 、异轨互联和规模商用。
▍制造端率先获益
从实验验证到商业运营,太空计算要跑通 ,核心还在于客户结构与付费逻辑。
赵宏杰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从客户结构来看,太空计算的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 。
对垂直行业AI企业而言 ,太空计算能提供全球低延迟的模型推理环境,解决地面算力分布不均与时延问题;对科研机构而言,它是前沿算法验证与空间计算实验平台;对低空经济、数字消费等新兴行业 ,太空计算则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数据与边缘计算能力支撑业务创新。
以国星宇航“零碳太空计算中心”为例,今年9月与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上星运行 ,验证了太空计算在地面AI应用中的商业价值。
此外,中心自入轨投运以来,已陆续为之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支持空天信息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的前沿探索 。
这也意味着太空计算的商业模式正从“卖算力 ”走向“卖服务”。
从产业链条上看 ,太空计算的完整产业链涵盖上游卫星制造、通信设备 、芯片模块及下游AI算法、地面接入终端、算力服务系统,从资本回收周期来看,这一赛道的重资产属性非常明显。
在整个太空计算生态中 ,哪一环节最具挑战?哪一类最有望率先兑现商业价值?这一赛道的成长性逻辑又将如何?
从太空计算系统关键技术方面,在王建宇看来,太空计算系统的关键软硬件技术包括:星载智能计算机 、星间激光通信机、星载高速路由器 ,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天基遥感大模型等 。但从卫星的基础来说,功耗和散热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一批算力星座卫星单星算力达744T,二期计划提升至10P ,这一指标看似亮眼,但卫星上的能源供应和散热条件极为有限。”王建宇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 ,新卫星不得不增大体积,既保障算力需求,也为散热提供便利。
从产业投资逻辑来看,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 ,云岫资本合伙人兼产业科技组负责人宋旭文表示,目前无论是太空计算还是低轨卫星通信,整个商业航天的卡点仍在运力和卫星制造的成本 ,现在已经有不少机构和厂商通过可回收火箭、工业级器件 、高度集成设计等途径来降低成本 。
对于太空计算来说,下一步的瓶颈在于需要大规模验证计算平台在特殊太空环境下的可靠性,并逐步降低成本(传统抗辐照器件在大规模计算的框架下性价比较低);以及实现多节点协同计算 ,需要解决太空通信协议的统一。相较来说,模型、应用的确定性较高,地面端的高速进步使得边际成本快速下降。
“因此我们比较看好 ,从核心设备到大规模计算平台上能够有完整设计研发能力,有明确可靠性突破方向和降本路径的厂商 。投资机会短期出现在制造端。算力服务的爆发要依赖基础设施的成熟和规模效应,因此会相对靠后。”宋旭文说 。
宋旭文进一步表示 ,太空算力的天然优越性目前还受限于平台的可靠性和从制造、发射 、运行整个链条的规模效应,暂时还不能解决当前地面端绝大部分的计算需求。一旦基础设施成熟,这个赛道将迎来真正爆发。
▍星座“内卷 ”仍待破题
然而,在“上星潮”高涨的背后 ,中国太空计算产业仍面临“星座规划多、落地比例低”的结构性挑战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列举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公布的卫星星座计划超过100个,总规划数量逾6万颗 ,但实际发射比例仅为1.19%,“发射的卫星发挥预期效益欠佳 ”。
“因此,如何协调发射能力 、制造产能与轨道资源管理 ,已成为制约星座发展落地的核心问题。”王建宇表示,随着星箭产能提升与技术迭代,亟需加快打通卫星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落地路径 ,实现“星有其用”,推动星座价值真正落地 。
王建宇进一步说到,当前 ,太空计算的发展仍受到多重现实因素掣肘: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商业化仍处试验阶段,卫星产能有限、单星成本较高;在轨处理与星间协同能力尚处起步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壁垒明显,单星功能单一、研制周期较长。此外,民营航天企业审批周期较长、频率与轨道资源分配尚未完全市场化;行业内缺乏兼具商业思维与工程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体系与新兴领域衔接不足。
尽管挑战存在,但业内仍普遍保持乐观态度。
在赵宏杰看来,太空计算确实面临初始投入高 、周期长等问题 ,但随着航天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其长期综合优势会日益凸显 。未来,随着AI增材制造等卫星制造技术的进步 ,以及商业火箭发射成本的快速下降,“我们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太空计算的成本拐点,推动这一领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
目前 ,国星宇航正牵头推进“02组太空计算星座”建设,联合星遥光宇、星移联信、京济通信 、中雷电科等企业协同推进,12颗卫星已进入研制阶段 ,计划2026年上半年发射。
正规实盘股票配资公司:安全配资平台-谁能分羹4000亿元市场?多家上市公司涌入宠物赛道
配资炒股开户官网:专业正规安全股票配资公司-人民日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正当时
专业正规安全股票配资公司:实盘股票杠杆平台-外交部:呼吁伊以双方立即采取措施为冲突升级踩刹车
专业杠杆炒股公司: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排行-商品期货全线回调!焦煤跌超10% 碳酸锂触及跌停 多晶硅、工业硅跌超6%
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专业杠杆炒股公司-美国股市重获青睐?野村模型:量化基金“巨量买盘”即将涌入!
专业正规安全股票配资公司:南京股票配资平台-马斯克为特朗普打工的128天:裁掉超10万人 个人财富蒸发4000亿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